【快播报】2022的寒冬过去了,它会是中国经济的底部吗?

2023-01-06 23:13:26     来源:

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?

因为十二月主流媒体公布的中国经济经济数据,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综合指数PMI为42.6,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糟糕数字,我们知道50是经济的分界,高于为好,低于则不好。而42.6是非常不好。

实际上,主流媒体的数据,权威性一直在磨损,有些数据已经与现实差得离谱,比如疫情的、就业的;然而又不得不选择相信,我们只能在主流媒体自己的逻辑中做出正确的判定。


(资料图)

分析的语言表明,十二月相对于全年而言,是“在底部运行”。这样一说至少可以做出定向分析了,中国经济的趋势是继续向下。至于是不是底部?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讲,只要没破位,那还是在顶部,而不是底部,一旦破位就将是一个经济危机;至于能不能修复,避免破位,要看今年有什么动作了。中国是举国经济,处理这类事力量强大,相信今年总体上会好一些,至于走出底部,还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。

对于2023年的经济形势,专家们的分歧近乎荒唐。大词主义者还在一脑门子要超美,预判2023年GDP增速将超过8%,依据是什么?没说,总之按2029年超美计算的。悲观主义者则一致认为,延续去年的方法多半不行。但是,不延续去年的方法,我们又能做什么?这是一个问题。

什么叫问题?

凡是能称得上是问题的,都是在自身逻辑中无解的事情,最终的消解必然是颠覆性的。当年改革开放,就是遭遇到了在自身逻辑中无解的局面。万里去农村视察,老农竟然没有起身相迎,因为一家人缺少裤子,作为老一辈的革命者,万里的心受到了撞击,我们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生活吗?邓公出访问了一圈,意识到中国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了,我们活在自我创造的幻象中,必须先解放自己的思想,从而坚定地推动了改革开放,这就是一个颠覆性的决策,伟人就是这样诞生的:实事求是。

中国目前的经济,的确受到疫情的很大冲击,疫情放开后,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。但是,即便没有疫情,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也将呈现出下行的趋势。

我们的经济中存在着三个内在矛盾。

第一个矛盾是投资拉动的不可替代性。虽然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地指出“2023-2035年将以扩大内需为主,但是,实际的政策可以看出,仍然在释放投资,还在催大型项目上马,这驾马一时半会还离不了。

投资拉动的底层逻辑是我们的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过低,换句话说,老百姓的收入支撑不起内需的天,这是长年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过低的结果,是财政巨大的收入长期忽视社会福利的必然结果;这个错位,决定了消费拉不起来,而继续依赖投资,居民收入的占比将无法修复,最终经济将失去可持续性。这就是矛盾。

第二个矛盾是效能递减。经济发展的总量越大,效能越低,国企效率低下,民企利润不断摊薄,从而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。

国企的效率直接体现在投资拉动上,近十年,中国的投资不断放大,在GDP中的占比已经高达50%,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%左右,也就是说我们用投资堆出来了经济总量,财政也得到了足够的开支,但是,GDP低于6%就是衰退,因为效能过低。按十月份的统计,全国民企利润总计约19000亿,平均到约4400万家民企,每家企业的月净收入仅4200多元,这样的积累经济怎么可能发展?又谈什么创新突破?民营的衰败决定了中国经济效能必然递减,经济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。

第三个矛盾是反市场化的房地产。

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夜壶,是地方财政的夜壶,通过房地产,特别是预售制的方式,地方、银行、开发商都以房子这种商品形式,收取了老百姓70%的流动性,成为中国最大的”消费“,目前总资产值已经高达460万亿,本来就不富有的居民收入,70%的收入凝固在了钢筋水泥里,中国巨大的资金也流向了房地产行业,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失血,也决定了中国式扩大内需的路走偏了。但是,这也是悖论式的矛盾,明明供过于求,还在拼命地加大供应端,短短两周,又融资五万亿,继续吸金,继续高负债支撑,继续卖不出去,因为地方财政离不开这个夜壶,这种可悲的矛盾必将拖累整个中国经济。

2022年的十二月份,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底部吗?2023年中国经济能够从这个底部运行出来,昂首向上吗?

如果上述三个矛盾不能解决,2023年的经济不会太好。

这三个矛盾都指向一个问题:财政化钱太多,企业与老百姓所得太少。这些矛盾很复杂,这些问题的根源却很清楚,问题的解决也很简单。只要心中真的有人民,一切都将迎刃而解。

关键词: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主流媒体

明星

电影